长春工业大学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83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1998~2018: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

[复制链接]

73

主题

92

帖子

430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30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8-8-16 11:51:5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作者 | 嘉栖
编辑 | 阿宝

我提着一盏灯,站在夜的十字路口痴痴地等。我不知道在等着谁,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
路标隐约,看不清楚。

风一吹,灯灭了,我就永远迷路了。

——《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》

顾小白或许从未想到,这篇随性而写的帖子,发到西祠胡同“后窗看电影”论坛后,会成为人气最高的镇楼之帖,那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。

那时候,中文互联网刚刚普及,各类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新浪的“影行天下”、北大新青年的“电影夜航船”、西祠胡同“后窗看电影、网易的“香港制造”、周黎明留言板、顾小白留言板,可算是世纪之初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论坛。


卫西谛、Liar(李霄峰)、顾小白、陆川(愤怒的猪猪)、张小北、魏君子……这些都是当时各大论坛最活跃的ID。他们混迹于此,谈影论道,文以会友,被称为网络第一代影评人

倏忽一晃,近20年已过。博客、时光网、豆瓣、迷影网、自媒体等媒介先后兴起。木卫二、(沙丹)奇爱博士、大旗虎皮、赛人、内陆飞鱼、luc、桃桃林林等新一代的影评人为现在的大众所熟知。

而今再忆当年事,江湖风烟散,万钧雷霆也早已放过。只不过,新一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

时间回到三十一年前,川滇边界,闭塞荒凉的小山村,“露天电影”大抵是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。

还未上学的内陆飞鱼,每逢村里放电影便兴奋得可以一天不吃饭,天还没黑透就跑去占座。听上初中的表哥讲述录像厅看武侠片、枪战片的经历,更是心驰神往。

生活在河南小县城、比内陆飞鱼大几岁的顾小白,虽没看过露天电影,初中那会儿却正巧赶上了录像厅野蛮生长的时代。大概是出于对电影本能的热爱,录像厅成了他放学后最常去的地方。

从初三到高中毕业,顾小白把明晃晃的少年时光都“浪费”在了录像厅。那里有徐克的《笑傲江湖》、吴宇森的《英雄本色》、林岭东的《监狱风云》,有整个香港电影的江湖庙堂。


年龄更大一些的张小北,迷恋电影始于大学时期,每周在学校小礼堂看片,参加各种线下观影活动是他最快乐的时候。紧接着VCD的大量普及,让其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科幻电影宇宙。后来DVD取代VCD,成了在电影资料馆读研的沙丹与电影联通的接口。

事实上,从露天电影到录像厅,再从 “盗版碟” 盛行的VCD/DVD时代,到资源下载时代,这几乎是所有出生于七八十年代人共有的观影经历。

《南北少林》《侠女》《喋血双雄》《大话西游》等港片是他们青春的主角;《亡命天涯》《星球大战》《终结者》《泰坦尼克号》好莱坞大片则开启了他们的视觉新世界;从侯孝贤、杨德昌到戈达尔、特吕弗,他们借大师之手看到了真正的电影艺术。


这些互不相闻的的迷影青年,当时并不知道,未来的生活会因电影而产生交集,而后又分散开来,伸向不同的轨迹。



这一切都要感谢二十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,使得这些迷影青年,终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相遇了。

新浪的“影行天下”、“西祠胡同”“后窗看电影”、北大新青年“电影夜航船”,是世纪之交最著名的电影论坛。

其中,“影行天下”是当时最早、最具大众意义的电影论坛之一,版主是陆川(愤怒的猪猪)。由于人员鱼龙混杂,帖子质量也是良莠不齐。

而卫西谛1998年创立的“后窗看电影”以及晚两年出现的北大新青年“电影夜航船”,因聚集了一批北电、中戏、北广等院校师生,以及Liar(李霄峰)、顾小白、张小北、Mel周、张慧瑜等文青,氛围相对较严肃,讨论的话题也更具学术价值。


回想当初看碟、泡论坛的日子,如今已“满头白发”的张小北笑言:“其实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影评的概念,只是一帮电影爱好者们在网络论坛上遇见了,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也喜欢电影,大家对电影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。

说到这点,顾小白也颇有同感:“当时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影评,写的更像是关于电影与自我生活的对话、倾诉、情愫,有点儿像是用电影拎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。”

当时大家身份各异,网络工程师、公务员、海外留学生、媒体编辑,影碟小贩,学生,全都来自民间。“大家对于电影的热爱纯粹发自内心,电影写作也无关名利,更多像是’生活在别处’的一种精神寄托。”顾小白说道。

然而,正是这一群“不知影评为何物”的人,因互联网聚在了一起,并创造了一个谈影论道、以文会友的“论坛江湖”。

既然是“江湖”,就有门派林立,也就有“华山论剑”。当年为某部电影争论不休也是常有的事儿。

比如2002年,“后窗”就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论战。就王超导演的《安阳婴儿》,从对独立电影支持与否、到电影是否相关政治,正反两派争论不休。当时论坛几乎每天都有万字长文发布,可谓各色人马齐上阵。


这场论战以liar、顾小白等一批民间影评人出走、另辟阵地而告终。“后窗”因此元气大伤,从此之后逐渐没落。另一个活跃论坛“电影夜航船”也在2003年受互联网寒潮影响倒闭。

而后网易电影论坛、天涯社区等随之而兴盛。

网易有魏君子创立的“香港制造”,热衷于香港电影,人气一时无人能敌;周黎明留言板,则专攻好莱坞电影;顾小白的留言板,聊电影聊人生,同样门庭若市。另外, 苹果猪、迈克阿郎、要命的小邪、奇爱博士等ID在当时都属于活跃分子。


谈及当年的论坛时光,顾小白很庆幸借此结识了一些知己好友,比如liar(李霄峰)、发条橘子(刘帆)、老六(张立宪)等。让他欣喜的是,失联已久的故知、写了《牯岭街教育诗》的2black,就在前两天和他联系上了。

“像是十六年后的一个奇迹。”他形容。



如今,再想去找寻当年论坛的痕迹,好多都只剩下了“502 Bad Gateway”。大抵数字化时代的消逝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快更决然。

但其中的弄潮儿总能留下点什么。

就像当年第一批网络影评人,有的彻底销声匿迹,也有人投入到电影行业的生产中。


当然,有些可能是命运使然,也有些是自我追求。

比如论坛时期的顾小白,是铁道部直属通讯处的助理工程师,主要负责中枢机房的维护以及官网编辑。

“当时每天上岗以后大概十分钟就能做完所有本职工作,剩下的时间都在读小说、看电影、逛论坛、写帖子。那是我最抑郁的时候,也是我的黄金时代。”

可以说,正是论坛的经历给了他最初的电影人生滋养。在这之后,他也通过给《看电影》、网易电影频道等媒体写电影专栏,走向了另一条人生之路。


2006年之后,顾小白已彻底停止写影评,转而成了一名职业编剧:“那时我已经写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剧本《红色康拜因》,之前还有一部流产的电视剧叫《捆绑上天堂》。”

谈及写影评和当编剧之间是否存在经验互通,顾小白坦言:“影评于我而言,是对热爱的电影的凝视、抚摸与反刍,是本能的拉片子,对我以后的编剧能力是潜移默化、无所不在的推动力,而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式灌输。”

而目前正忙于导演处女作《拓星者》后期特效的张小北,身份就更加多变了。编导、策划、编剧、后期、导演,几乎跟电影行业有关的工作他都做过。


其实做这么多,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是奔着当导演来的。我本科念的新闻,非科班、非世家出身,所以和电影有关的我都会去尝试。当时在网上写影评只是业余爱好,我的本职工作是在电视台,做过栏目编导,也拍过纪录片。”

彼时他参与创建的《第十放映室》、《每周影评》等节目在当时人气颇高,这也让他收获了论坛之外更多关注度。

不过,他也有“烦恼”。大概是“影评人”的身份太过出名,再加上在电影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,他坦言:“大家都不把我当新导演看,实际上不管我对电影懂多少,但用导演的身份去拍摄一部长片,却是第一次;更何况是科幻类型片,所以是难上加难。”

幸好,作为经验丰富的“老新人”,对于在拍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,张小北都做过设想并准备了Plan B。他相信自己的把控能力。



当然,有人离开,也有人进来,任何一个圈子,总有人前赴后继。

如今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影评人,比如沙丹(奇爱博士)、木卫二、内陆飞鱼、luc等大多崛起于“后网络时代”。

他们其中很多也经历了论坛最后的辉煌时期,但真正的“成名”更多的是依靠于博客、时光网、豆瓣、moviegoer、迷影网等不断更新迭代的网络平台,而后大多数又都投入自媒体的怀抱。


现在依然笔耕不缀的内陆飞鱼,最早是在2003年左右的“天涯社区”写影评,“当时天涯有个’影视板块’,我看到有些人写得太烂了,觉得自己比他们写得好,于是在一种不服气的状态下开始写了。”慢慢写得多了,就开始给报纸、杂志供稿,到现在还在写。

Luc经历过“后窗”等兴盛时代,曾尝试在上面写影评。不过据他所说,那会儿更多是写给自己看的“观后感”。而真正开始系统地写影评是2003年去法国留学,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多新电影,使得其在博客上越写越多。

沙丹(奇爱博士)早期也曾混迹于电影夜航船、后窗、网易电影等论坛,在周黎明留言版上活动居多。不过,他集中写影评要从工作之后,差不多是moviegoer诞生之后的年代开始。


moviegoer是由大旗虎皮(李洋)在2006年创立的一个中文电影百科网站,聚集了一批影评人作者。沙丹就是在那时和大旗虎皮、Magasa、木卫二、云中、谋杀电视机等大多数影评人相熟。

不过,2009年底国内开始了域名审查,moviegoer被关。第二年,朱旭斌创立的迷影网,成了这批影评人的另一个阵地。

“那时候的我们完全不谈票房,对产业也不是很感兴趣。大家都是一起聊电影。” 沙丹回忆说。



而影评人江湖格局的真正转变或许始自于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诞生。


微博诞生之初,颇有哈贝马斯所提出的“公共领域”风范,彼时是一个严肃的公共讨论空间。在电影领域,活跃于此的影评人们是拥有权威性的大 v,是能够引领舆论的意见领袖。

与此同时,由于“公共空间”的开放性,“草根阶级”也开始拥有话语权,140个字表达自我观点,也让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人凭此出名,这点和当年的论坛颇为相像。不过,在luc看来,“当年的论坛,虽然没有大v,但大家都是有感而发,凑在一个板里讨论,比现在可热闹多了。”

但不得不承认,微博、微信的到来,进一步瓦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。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出现,创造了新的自媒体影评时代。


当年的那批“后网络时代”的影评人,不少都投身于这股热潮当中,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号,如沙丹主编的“幕味儿”(原称“文慧园路三号”);Magasa主编的“虹膜”;桃桃林林主编的“桃桃淘电影”等;还有一批靠着自媒体而崛起的公众号影评人如“sir电影”(原“毒舌电影”)、“亵渎电影”等。

说起这样的转变,沙丹难免也有些感慨:“现在因为做公号的原因,大家也时常会聊些对当下电影的看法,毕竟这样和观众交流会更多。说直白点,也就是阅读量、点击量会更多。而这也和目前公号时代大家对影评的接受度不一样有关。当时我们是影评人聊电影,现在我们也会结合观众感兴趣的电影来做影评。”


显然,这和当年迷影时代的氛围不太一样。不过,沙丹也并没有因此而时常回望过去的时光:“只能说每个人所处的生命阶段不一样吧。那时候,我刚刚开始学电影;而现在已经进入电影行业十几年了,电影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在电影产业中,关注电影就得要了解市场、票房这些问题。也可以说是经世致用吧,用研究电影的专业方法和当下现实相结合。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。”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网立场

虎Cares

年轻人最大的缺点,就是缺点钱
解决不了贫困,就先解决困
「虎Cares X 自如」品牌联名
推出「易睡品」全棉T恤
祝你在任何尴尬无趣烦心无助的职场灾难里一秒入睡
¥99限量发售中,入睡手请赶早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 

GMT+8, 2024-12-22 18:24 , Processed in 1.765291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